保存网络时代文化记忆 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启动
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19日,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在北京启动,首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落户新浪。
记者了解到,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旨在建设覆盖全国的分级分布式中文互联网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体系,通过与国内重点数字文化生产和保存机构的合作,推动互联网信息的社会化保存与服务,构建国家互联网信息资源战略保障体系。
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记录时代文明脉络
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启动仪式上,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图书馆设立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是立足于国家信息安全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建设覆盖全国的分级分布式中文互联网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体系,及时、有效地记录时代文明发展脉络,提炼、积累与传承中华文明最新成果及其生动展现形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图书馆需要与更多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互联网信息的社会化保存和服务。”
微博CEO王高飞发表讲话。(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微博CEO王高飞表示,新浪将继续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确保信息的存储安全,并与国家图书馆一起探索和创新应用方式,让互联网信息更好的服务于提升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互联网信息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记忆新载体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网络新闻的网民使用率达81.4%,网络视频和音乐的使用率达70%左右,此外还有42%的网民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获取和发布信息。
活动现场召开了以“互联网时代人类文化记忆保存的价值、路径和未来”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一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教授、微博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围绕主题进行了探讨。
专家指出,互联网信息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记忆的新载体,客观反映着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迁。易逝性和不可再生性,使互联网信息的采集和保存尤为迫切,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信息的规模爆炸式增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也成为互联网信息采集和保存的趋势。
国内互联网领先企业均可申请共建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在中国境内开展互联网业务、并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机构,均可申请成为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共建主体。共建主体需确保其提供的信息数据完整、有效、安全,并拥有合法所有权、知识产权或已获得相应授权。
为实现国家图书馆的学术优势和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优势之间的协同效应,互联网信息保存项目对信息采取社会化保存模式。信息数据仍由共建主体保存,国家图书馆根据保存规范、数据遴选机制和服务需要提供使用需求,将部分数据纳入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体系,并与共建主体联合进行分析,服务于政策决策、学术研究等非商业用途。
国家图书馆致力于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保存。(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记者了解到,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保存工作,是国家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从2003年起,国家图书馆就开始尝试对互联网资源进行采集和保存。2009年,国家图书馆互联网成立信息保存保护中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重要网站和重大专题资源进行采集保存。截至2018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累计采集网站23000余个。
“新浪网发布的新闻和微博上公开发布的博文,都将被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保存。”据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透露,共建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的同时,国家图书馆还将和新浪开展一系列合作。双方将加强数据对接,联合发布互联网数据分析报告和政府公开信息分析报告。双方还将逐步开展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国家图书馆负责接收并分析用户需求,新浪负责数据检索、提取和挖掘,并向国家图书馆反馈分析结果。同时,国家图书馆和新浪还将在图书馆新媒体矩阵建设、传统文化推广等领域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