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声·网络文化精品建设”主题论坛在昆明举行
3月31日上午,“时代先声·网络文化精品建设”主题论坛在昆明举行。与会嘉宾畅谈网络文化精品产品创作灵感,为做好网络内容建设贡献智慧、为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凝聚力量。摄影:新华社记者 胡超、陈欣波、陈晔华、王静颐 制图:张桢、孙瑶
新华网昆明3月31日电(记者黄博阳 雷东瑞 潘子荻) 网络文化精品,是心灵的滋养,是思想的火炬。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新华网承办,腾讯协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提供支持的“时代先声·网络文化精品建设”主题论坛31日上午在云南昆明举行。
作为今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主题活动之一,来自中央网信办、新华社、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浙江大学等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繁华》《长安三万里》《何以中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现象级网络传播精品的创作团队、运营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等,相约滇池之滨,解码网络文化精品的创作逻辑和走红规律,分享心得感悟、交流经验体会,探讨如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出更多网络文化精品。
“奏响强音·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如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新阵地。一大批网络文化精品以新形象、新场景、新风格赢得网民的认可和喜爱。
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传播,新华网打造了《跟着总书记学历史》《行律千年——二十四节气》等一系列网络文化精品,受到广大网民点赞。新华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储学军在演讲中表示,主流媒体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网络空间提供无穷无尽的文化滋养。
去年夏天,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了“唐诗热”,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追捧。《长安三万里》监制、追光动画总裁于洲说,我们仰望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中广为尊崇的闪光人物和经典作品,以具有高度艺术表现力的动画电影形式,传承和展现中国文化在当代的自信和力量。
当前,数字文化通过网络“融通中外”趋势愈加鲜明,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勇表示,作为一家科技文化企业,腾讯将继续在文化供给、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努力推出更多网络文化精品。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繁花》以鲜明的时代风格,描绘了一幅当代沪上“清明上河图”。在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张扬对话《繁花》编剧秦雯、演员陈龙,探讨《繁花》背后的故事。谈及《繁花》创作的源头,秦雯表示,数十年来上海几经变迁,城市文化和市民精神代代传承,这是《繁花》创作的出发点。在陈龙看来,《繁花》是部适合几代人一起看的戏,年长的人看到青春,年轻人看到的是热血与奋斗……
“赓续文脉·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彰显了优良的文化基因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在众多文化载体中,绘画是文明传承的重要介质。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晓明在现场谈到整理编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目的时说,在建立国家档案的同时,用现代传播方式让中国历代绘画“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青少年知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更应该知道我们中国的范宽、郭熙和宋韵。”
淡墨轻染、秦腔醉人。有人说,只要钟楼的钟声在响,易俗社的秦腔不断,西安的“心脏”就在跳动。西安易俗社社长、秦腔表演艺术家惠敏莉认为,“艺术+学术”双并举发展模式,是传统文化、美育教育融合的必由之路。目前,易俗社在40余个艺术培训社团基础上,发展“百年剧社学子游”研学活动,接待110余所学校、1.8万人次,实现了古老秦腔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近几年,河南卫视通过现代手法,将传统节日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春节到端午,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唐宫文创总经理徐娜以河南春晚为例,认为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深耕文化艺术、激发创作灵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语态将传统文化信息聚合化、焦点化、逻辑化,让传统文化重新生根发芽。
悠悠运河,千里通波。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陆琼讲述了大运河保护申遗的过程,表示申遗增进了国际社会对大运河的理解认同;运河两岸众多博物馆,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怀历史延续、文脉流淌。
说起考古,不得不提网络上一部大火出圈的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它之所以能圈粉无数,总导演干超认为,是因为它不只是简单的文物罗列,更充分去展示文物的器型、使用方法或者背后的故事。“团队采用了最困难也最有价值的方式,看了 8500多篇考古报告、学术论文,梳理考古相关的文字资料 300多万字,尽可能去还原历史时代和社会组织的面貌”。
“融合发展·新探索激荡新时代”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藏着一个“诗词大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冷凇以“传统文化赋能网络视听的创新传播”为题发表演讲,指出文化“IP”是没有标准定义的,一处地标、一句诗词都可以是文化IP,“看得见的是震撼,看不见的是底蕴”。
当下,“去博物馆看文物”早已蔚然成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时代文物征集和收藏工作上积极行动,该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副主任赵锋说,新时代文物在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敦煌,这片沙漠中的千年瑰宝,探索出了传承和发展的独特路径。在敦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兴蓉看来,千言万语,不如走心一次;追逐流量,不如做好自己;夺人眼球,不如提升内涵,只有让文化“活”起来,才能让城市“火”起来。
盛世修文,盛世兴藏。作为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从开馆以来参观人气持续火爆、网络热度持续拉满,观众在行走中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感受民族文化的脉动。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表示,将聚焦收藏主业,当好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做好展览展示,当好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将全方位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互联网提供优质内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